新闻动态
都说拳击赛中场休息是为了让选手喘口气,但中美的关税战暂停90天,真的是为了“喘息”吗?别被表面的和谐迷惑,这可不是什么“破冰”的好消息,而是一场更深层次的战略博弈。美国的10%关税像悬在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中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随时可以成为新一轮博弈的导火索。
贸易战的暂停只是短暂的表象,背后却是通胀压力、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地缘政治暗涌。这场博弈,远未结束,甚至更难预测走向。到底是谁在这场“暂停”中占据了优势?
一、美国的“止痛片”:关税暂停背后是选票焦虑让我们先看看美国的算盘,暂停关税是不是一种“权宜之计”?没错,特朗普政府这次让步,并不是因为突然心软,而是被国内经济数据和选票压力逼得不得不“低头”。 今年4月,美国核心通胀率飙升至3.2%,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甚至涨了25%!
婴儿用品都成了“奢侈品”,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直接向白宫施压。零售商们的意思很明确:再这么搞下去,供应链断了,日子没法过。更要命的是,中期选举的民调数据显示,摇摆州的选民对关税政策导致的生活成本高涨怨声载道。
于是,美国政府的“止痛片”来了:暂停24%的关税,暂时缓解通胀压力,用短期的经济缓解换取选民的支持。可这就像是吃止痛药治骨折,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更尴尬的是,美国保留的10%关税还想着有后续筹码,但中国的出口替代率早就玩得溜了,东南亚产能和跨境电商平台已经布局完毕。
说白了,美国想靠稀土和关税压中国,却忘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技术上占比超过80%,F-35战机的磁材供应根本离不开中国。这次,美国的算盘打得太短视了。
二、中国的“以退为进”:暂停关税是战略主动再看中国,暂停关税的背后,是一个更深远的战略布局。中国这次的“以退为进”套路,真是高明得让人拍案叫绝。
首先,谈判机制上,中国通过建立“中美经贸磋商机制”,悄然将谈判从被动应对转向了主动议程设置。
未来在技术转让、市场准入等议题上,中国的话语权只会更强。 其次,非对称反制手段也很有看点。中国虽然取消了部分非关税措施,却保留了稀土出口控制、数字人民币等“王牌”。
这意味着,未来如果美国在科技封锁上继续施压,中国的反制力度将更具杀伤力。 最后,中国的全球叙事也在悄悄转变。通过“应美方请求”的定性,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一个“多边主义捍卫者”的形象,让美国显得更加孤立。
尤其是在WTO改革和气候变化这些议题上,中国的表现更显得积极主动。
三、全球经济的“沙滩城堡”:短期乐观与长期风险这份协议公布后,全球市场表现得像迎来春天一样,美股大涨,比特币暴涨。但这种乐观情绪,真是“沙滩上的城堡”,随时可能崩塌。 为什么这么说?
首先,供应链的“窗口陷阱”不容忽视。这90天关税暂停期,逼得企业集中出货,可能导致三季度库存积压,甚至引发价格战。跨境电商平台如Temu和SHEIN已经开始加速布局欧洲市场,备战关税政策反复。
其次,美元霸权的隐忧正在加剧。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覆盖率达到15%,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升至37%。这意味着,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塑贸易秩序,反而加速了全球“去美元化”进程。
最后,地缘政治的暗礁令人担忧。美国保留了以芬太尼为由加征的20%关税,同时在造船业等领域的301调查仍在发酵。这些“埋雷”随时可能引爆新一轮冲突。
四、历史轮回:关税战的“斯姆特-霍利”阴影回顾历史,1930年的《斯姆特-霍利法案》引发全球贸易萎缩的教训不远,美国如今再次挥舞关税大棒,似乎忘了自己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 中国的表现却相当亮眼。一季度,中国对美贸易逆势增长4%,对非美市场出口激增43%。
这充分证明,中美“脱钩”根本是一厢情愿的想法。而在半导体、新能源这些领域,中国的技术突破已经让“脱钩”成为空谈。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所说,“关税牌的有效性已被框定”。
这场博弈的本质,还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国在全球化退潮期的权力重构。至于未来的走向,90天后会不会有实质性合作,还得看双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。
结语
中美关税战的暂停,看似是一次“破冰”,实则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。90天后,双方是继续僵持还是寻求合作,这不仅决定了两国的贸易关系,更是全球经济的关键时刻。这场博弈,既是拳击赛的中场休息,也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至于谁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上风,就得看谁更懂得权衡得失,布局未来。 最后想问问你:如果是你站在谈判桌前,面对对方的步步紧逼,你会选择反击还是妥协?